东台,系苏中东部沿海的革命老区,地秀人杰,向善好文。1927年建立了中共党的组织,1940年新四军东进后恢复和重建了各级党的机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群文工作成为我党我军宣传政策、唤醒民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和重要阵地。1940年和1945年,台城两次解放的民主建政时期,曾先后在通俗教育馆(后改称民众教育馆)内开办“大众书店”、“勤奋书店”,发行解放区各种革命文化书刊,宣传抗日。根据上海市文化局原副巡视员、1951年9月任职苏北东台县人民教育馆代馆长的殷功普同志撰文回忆:“1945年东台地区即创办了一仓大众俱乐部。1946年国民党占领三仓时,我和俱乐部的黎明、朱玲和俱乐部的青年骨干罗彬、常广源、常屏、徐明等同志一道撤退到鲁灶一带组成三仓文工队,展开对敌斗争…”,说明东台的群文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苏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惠浴宇任命殷功普同志为苏北东台人民教育馆代理馆长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群文工作十分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早在1953年12月8日即发布了《关于整顿和加强文化馆、站工作的指示》。根据要求,东台先期在各区和后来的人民公社(镇、乡)均建立了文化站(馆),并配备了专职群文干部。他们经历了三、四代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配合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作出了积极的奉献,是东台群文工作的厚重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政体制的变革,特别是一些老同志先后去世,使建国七十年来这段群文干部的任职历史逐渐被时代遗忘。为加强传统教育,存录他们的峥嵘岁月和人生业绩,我们怀着对群文事业的感情和与这些同志朝夕共事的友谊,冒着高温酷暑,以市文广新局老干支部的名义,趁着还有部分老同志健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调查。
行政体制变革与文化站(馆)设置
走访前,首先召开了有关人员座谈会,对已故和健在的、在历史上曾担任过文化站(馆)干部的人,以合并前的区、公社、镇(乡)文化站为基础进行了疏理摸底,在排查中首先从八十岁以上高龄者开始。
我们先后走访了尚健在的:肖鹤(91岁)、宋月秋(89岁)、朱桂生(86岁)、崔源清(83岁)、陈彪(86岁)、汪国舜(82岁)、刘一尧(83岁)、彭炎(81岁)、万维祥(81岁)、周盛泉(85岁)、薛田增(81岁)、游连捷(85岁)、姜友芳(81岁)、朱坤民(86岁)、童敬(83岁)、季烁(83岁)等,这些老同志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初参加群文工作的。后又陆续调查了七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上多人以及部分在职人员,并到人社局、教育局、总工会和有关镇政府调阅了人事档案资料,从中了解到:解放初期全市(县)区级政府14个,基本上建立了大众俱乐部,后改称为区文化站,一度亦称文化馆,配备了文化站(馆)专职人员。如安丰区文化站,1953年前曾称为:东台县安丰文化馆,工作人员八九人,内设多个股室,近似苏北东台人民教育馆的构架。为提高文化干部的业务水平,还选送了部分群文干部到苏北文化干校学习。当时安丰区文化站高大中同志和廉贻区文化站姚硕伦同志都毕业于该校。
1956年为适应全国农业合作化形势,全县进行了机构撤并,将原14个区撤销了富东、海丰、盐垦区。将台南、廉贻并入西溪区,溱东并入时堰区,安丰、弶港两镇改为县属镇,调整为:三仓、唐洋、曹丿、城东、时堰、安丰、西溪,富安8个农村区,1个城区,2个县属镇。随着区级行政体制的变化,文化站(馆)也相应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区级文化站编制紧缩,原则上一站一人,大集镇适当放宽。如安丰区文化站变更后,人员编制二人,一位站长和一位干事。时为城区的台城,当时没有单设文化站(馆),其文化活动直接由县文化馆牵头负责。1957年全县撤区并乡,重组了36个大乡镇,城区撤消,成立东台镇,由此,东台镇文化站开始筹建,1965年5月,经盐城地区批准建立了东台镇文化站。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后,1959年全市(县)调整为23个人民公社。实行了政社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东台镇创办街道文化站,图为市领导到场挂牌。
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及区级行政体制的撤销,区级站均划属相关公社文化站,没有文化站的公社陆续兴建,基本达到了一社一站一人。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不少国营大企业和大专院校关停并转,群文事业也没有逃脱厄运,全市(县)除保留几处重点站外,大部分公社文化站撤并停办,人员下放或调离,文化设施损失殆尽,不少公社、镇(乡)文化站人员在这一时期衔接不上,脱空现象较多。几年后,由于国民经济的好转和全国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开展,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兴起,群文工作逐渐复苏,被停办的一些公社迫于形势的需要,在没有编制和经费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创办了公社民办文化站并选聘了文化干部,通过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和参与县里的各种活动,这些民办站后来均被县主管部门认可和接纳,通过考录、上学、聘用等举措先后解决了这些同志的后顾之忧,从此,又恢复了一社一站一人(大集镇例外)的模式。
群文干部管属与人员流通
根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初,全市(县)曾从事过基层文化站工作的同志近300人,其中五十年代约40余人。这些文化干部的来源很大部分是从中小学负责人中选调而来的,也有艺校、戏校、文化学校分配的,还有从退伍转业军人、下放干部、知青和社会青年中选聘的。学历一般是中师或高中文化,早期的大部分是简师或初中文化,大专或本科较少。政治面貌:党员约占五分之一,后期党员较多。
文化站干部一般都具备一定的文艺专长,有音乐的、有美术的、有文艺创作的,基本上都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系一个地区的文艺领军人物,能够独当一面开展工作。历史上基层文化站(馆)的主管部门是县文教局,人事经县文教局考察后由时任县长任命。如:1953年2月姚硕伦同志任廉贻区文化站副站长和1953年8月高大中同志任安丰区文化站站长均是县长徐植的任命状,1959年肖鹤同志任三仓人民公社文化馆副馆长也是县长陈日昇的任命状。后来也有由县委宣传部任命的,大部分是县文教局任命。1984年教育和文化分开后,则由文化局任命,民办文化站站长一般是当地政府任命,也有文化局任命的。
上图系部分群文干部当时在职时的留影,一生从文,现都80岁以上,有的已经辞世
文化站工作面广量大,“校长兼校工、上课带打钟”,单枪匹马、开展工作比较困难,可在收入上又比不上同等教师稳定,物质上更比不上其他单位,因此,有些同志纷纷改行跳槽。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调走的有:余乃康同志调往建设部门,朱跃武同志调往司法部门,袁今谟、王勇同志随知青爱人调往无锡,马林俊、曹继林、乔约春等同志先后调往政府部门,还有上调晋升的,如:嵇亚林、崔业凤、余庆祥、吴廷官、焦祝平等同志,其中嵇亚林在江苏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副厅级)岗位上退休。而流动较多的则是到教育部门,在教育和文化没有分开以前,人事统筹,教育文化人员交流比较频繁。如原四灶的游连捷、李骧两位同志,他们都从教多年先后调任四灶文化站工作,分别当了六年和十一年站长又重执教鞭;富东的薛田增同志也从教多年,调任富东文化站七年后又重返讲台;时堰文化站的冯秀中当了多年副站长,后转至时堰中学干后勤工作;海堰的杨德贵同志原是教师,当了十五年文化站长,后又回到教育上退休。已故广山的刘奇同志,教师出身,擅长文艺创作,他写的小戏剧《磨子又转了》,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打破私有经济的禁锢,勤劳致富,恢复了原有的磨坊,是一曲宣传社会变革的小戏,演出后影响较大,荣获东台、盐城两级文艺会演创作演出大奖。该同志两任广山文化站站长时达25年之久,最后仍回到教育上退休了。还有一位是我们从未谋面的群文先辈——邱兆祥同志,从1951年3月在富安工人俱乐部工作开始,曾先后在唐洋区、盐垦区、时堰区、城东区文化站任过副站长,并两任曹丿区文化站副站长,还曾借调到江苏省文化局工作一段时间,这位从文多年,具有一定文化经历和实践的老同志最后亦归属到教育上去了。
这里,特别要说的当年一些民办文化站人员尤为辛苦,除正常工作外,还要摊派河工任务和“两上交”,眼看民办教师一批又一批转正,头灶和四灶两个民办站人员看不到希望,先后都考学走了。廉贻文化站民办站长杨日胜从文十三年,工作风生水起,他创作的小扬剧《相亲》在盐城市会演中荣获创作、演出一等奖,也因看不到转正的希望,弃文从教后转为正式人员。诸如此类情况,原因很多,根本问题是关系着自己的切身利益长期得不到解决,弃文从教(政)了。
坚守农村文化阵地默默奉献一生
岁月流逝、华年已过,群文干部们经受了时代的大浪淘沙,这期间虽然流动变化的人较多,但大部分同志对其情有独钟,不忘初心,依然默默坚守。他们认为农村文化站(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时政宣传的窗口,科普教育的课堂,文体活动的中心,他们即为党的群文事业站岗的哨兵。我们所访之处,尽管没有带任何馈赠礼品,但带去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片热忱,受访者都异常感动,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情结。
首先在文化局宿舍区两次才找到了年高91岁的肖鹤同志,他曾长期在三仓文化站和安丰文化站任站长,在业务上属于比较全面的干部,他曾参与创作的小剧本《卖鱼》《谁是剧中人》《能源向题》等作品先后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剧本》和《上海戏剧》杂志上,全国影响较大。久日相逢,有说不完的话语,他衷心感谢局领导还记怀着他们当年的工作业绩。在安丰,还专程看望了在八里(七十年代新组建的公社)文化站工作多年、后调往安丰文化站的陈彪同志,此时人已失语,见到我们时激动流泪,用似字非字的墨迹构画他从文的经历。
刘一尧同志是从有专长的退伍军人中选为溱东镇文化站站长,图为入朝参战证书
在溱东刘一尧台城的寓所,见到他时两手颤抖,言语不畅,但还强行用断断续续的语言回忆着往事:他1953年入朝参战,回乡后再次服役公安兵,两次参军退伍后从文近三十年,最后作为工人性质退休的。1960年便荣获省教育先进工作者的崔元清同志,从教育调到文化,先后在富东、南沈灶、唐洋等文化站工作了36年,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感到这是领导对他的信任和光荣。省群文工作先进个人姜友芳同志,基层工作三十年,退休后将多年来立功受奖的证件设计成八块展板,陈列在他老家旧居里,为人师表,对子孙进行传统教育。走访的这些老同志,大部分重疾缠身,步履艰难,反应迟缓、耳背眼糊,但都怀着对文化一生奉献的情怀,无怨无悔。
姜友芳同志任职五烈镇文化站多年,将荣获的奖状证书和个人事迹用八块展板陈列在五烈镇旧居,以对人生的回顾和对子孙的传统教育。图为八块展板之一
初步了解,从建国初期到2009年退休,一直工作在基层文化站、时达三十年以上者有:高大中(已故)、王志科(已故)、宋月秋、肖鹤、崔源清、汪国舜、张文翠、姜友芳、王一观、宋锡祥、王斌(已故)、彭炎、韩祝平等,达二十五年以上者有:刘一尧、刘奇等,还有原在区、公社文化站工作二十年左右,后调入市直文化单位、一生都从文的有:金鹿苹(已故)、朱桂生、凡国臣(已故)、余庆祥、万维祥、洪惟杰(已故)、陈新明、奚百笙、王刚正(已故)、王礼泉、李伟等,这些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廉洁自律,除个别人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后又平反外,在任职期间没有一人因违法乱纪受到法办,体现了群文干部的整体素质。特别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通榆线、安弶线、东蹲线和堤西片的文化带中,成绩显著,被评为盐城地区的群文样板,在《新华日报》上通栏报导。是时,在学习张家港创办文化中心活动中,许多文化站先后成立了亦工亦艺宣传队,其中溱东、后港、安丰、梁垛、台南、曹丿等地活动比较正常,后来不少都转成为小剧团,走向市场,对外演出。
东台镇文化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首创六家街道文化站,开全省先河。2000年,时堰文化站原站长高大中同志,十年磨一剑,雕刻的《红楼梦》大观园微型景观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江苏省民间工艺博览会,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省委书记回良玉、省长季允石的青睐和赞赏,后被江苏省群艺馆收藏,他代表了东台群文干部工艺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准。这些同志由于工作积极,各显其能不少人加入了党组织,评为省、市、县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这里,还要特别说及、不能忘记的城东文化站李才喜(民办)、安丰文化站徐舜、台南文化站曹树源以及南沈灶的苏昆山同志,他们献身群文、在工作中英灵早逝,我们将永远铭记。
调查基层文化站(馆)干部的任职情况,历时三个多月,穿越城乡几百公里,除个别先人时间上还待进一步考证外,其余基本到位(花名册略)。由于时空较长,人、事较多,难免失缺之处,祈望知情者补遗校正。